post | sidebar | footer

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

[探索]試假設機殼2K以下

找了一個晚上,比較涼快一點的時段,差不多是晚安曲快開始唱之前半個小時
在鐵皮屋轉了一圈,然後又上八德路幾間比較有熟的店家去挖

很有趣的是,預算新台幣兩千附近的價位,一咖比一咖還花俏
大致上外觀取勝的地方比較多。
很遺憾憑本人的火星審美觀倒是沒看上幾個
倒是一尊尊抓起來掂掂重量…

是的,掂重量。
有人說買機殼要有挑西瓜的精神。
雖然我現在的機殼一點都沒什麼問題,除了看膩了有點想換換胃口以外XD
不過到市場去晃了一圈,發現機殼這玩意也是一分錢一分材料

這樣說吧

機殼常見的材料大概就是鍍鋅鋼板或鋁合金鋼板
後者貴很多但是很輕,敢做又拿來當招牌的廠商記憶中大概剩下聯力
前者則是便宜又堅固耐用,重量上就沒有鋁合金那麼輕鬆
大致上是機殼材料的主流
有人說鋁合金另一個優勢是先天導熱係數比鍍鋅高
我手邊沒有什麼比較數據,只能當作參考:P

看過很多推文都稱讚聯力的機殼輕盈堅固耐用又實用
不過聯力的好殼通常都3K以上,3K以下的差強人意
加上其實聯力的面板都比人家樸素…(好啦我個人的心得)
所以也不是那麼深得我心
哪天有閒錢再來自己弄一尊回家…不過我想很難XD

一般人組裝電腦大概就是隨便抓個殼就湊數了
事實上就我個人也覺得殼就是看順眼就算數,看不順眼就白搭
畢竟與眾不同的好殼就是心理上的一種新鮮滿足
如果第一眼印象就不好,接下來就要忍受一座金屬盒陪伴你的零組件一路老死,看著他生厭丟了又覺得很麻煩的感受,當然,這部份也只是我個人意見XD,機殼對一些人的意義來說,大概就只有面板上的Power、Reset兩鍵,電源和硬碟指示燈,順便來個USB前置跟耳機喇叭孔,長怎樣一點也不重要…

回到主題。大約是以1700~2000左右為分水嶺,機殼低於這個價錢的多半都有讓我覺得設計不太好的地方。抓起來「熊抱」一下也覺得不對勁

尺寸夠了,但是後出風口太小。不是說後出風還是8cm風扇,就算是12cm,那個開洞的感覺就是讓人一整個無力。大致上形容起來,就是一個12cm見方的矩形面積,很隨便的劈哩啪啦打一堆小洞洞就當作通風口。能出風的面積感覺可能沒有那一個矩形的一半,風扇安上去搞不好還會因為氣流出入不順而造成頗驚人的風切聲。Out!
側版好像不能免俗的都要挖個洞對著CPU,有的廠商比較機靈的還會照著PCI槽的位置設計通風孔,讓顯示卡風扇能吸得到冷空氣而不是殼內對流的熱氣。這部份好像很少看到廠商不做的,有時候還會有「加值版」,多點錢會看到壓克力透明測版,讓喜歡加燈管的玩家看電子零件發光。

後吹的時候,前面就要吸風。通常前面板至少該開點小洞(不用大,至少不必比後吹的大),而且是開在前面板下方。
依照正常規範,前吸的風會先經過擺在那邊的硬碟,隨著對流經過機殼中央的主機板晶片組電容電感等等,然後從後上方排出。所以前吸跟後吹一樣重要,吸入的冷空氣需要幫硬碟散熱,所以我個人非常重視前方面板設計,很遺憾的是,這個條件開下去的話,2000以內的機殼會死一半以上…

好啦,千挑萬撿半天總算找到一個準四大七小,前吸後吹對流順暢,前吸沒被面板擋死,後吹通道也很順暢,側板甚至還有導風罩直接對準CPU專用吸風,設計美觀又大方的好殼…

我抱。

重量,太輕。看反面顏色是鐵灰色的鍍鋅,不是銀色的鋁合金,鍍鋅這麼輕一定有鬼…
於是很沒品的跟店家凹了一下,店家同意讓我把側板卸下來玩玩…


把玩30秒內,我腦中一直浮現一句話…

「你側板!你側板!你側板甘有甲軟Q…」
告非,這個一搥就會凹的Q軟程度是怎樣,喜美的板金嗎(喂)



--
最後我啥也沒買(滅
果然是我要求太高了,挑半天都挑不對勁啊…
乖乖繼續存錢比較實在
(店家:拎老濕咖厚咧,又一個澳洲來的,摳摸半天都沒塞個小費喔XD)

--
PS:其實兩千左右還是有好殼。若是一定要講究通風良好設計美觀加上鋼材起碼不要太軟,剩下能妥協的地方就是擴充性,某西華的犬系列(約X夏、吉X娃)三大三小就是個出機不錯的選擇,只是我想找的是能一口氣吃下四到六顆哈滴的大殼啊(大笑逃)

2 則留言:

  1. 題外話

    有沒有推薦的“硬盤錯誤Check軟件”呢?

    之前WD那顆320,用掛BT說I/O有error;
    Diskeeper重組時有些地方刷不過去,心理毛毛的這樣(囧

    回覆刪除
  2. >硬盤錯誤Check軟件

    HDtune還蠻有名的啊…

    不過要測錯誤的話會掃蠻久的,越大的硬碟越是如此。HDtune可以設定是否選用快速掃描,我個人心得是各試一次

    >Diskeeper重組時有些地方刷不過去
    老問題…吧

    以前用過舊版,他的背景監控做的相當優秀,新版也是聽說這點不賴。但是整理的時候就麻煩一點。要預留該分割區20%空間,而且最好不要放單一檔案過大的某些東西。以前遇過Diskeeper卡在SuSE Linux安裝光碟映像檔(32跟64位元各一張DVD…每個都3.xGB起跳)過不去的狀況,搬走就沒事了(煙

    不過掛BT說I/O有error…
    俺的騾用機(老K7用NVIDIA nforce2晶片組)有陣子常來這套,重開機以後一陣子沒事,但總會復發,結果火起來就重灌了…

    你有開AHCI(NCQ)嗎?我目前的經驗是AHCI這玩意有時候不開還比有開安定的多(滅),不知道是Intel有偷留一手還是其他廠商驅動太廢柴(江湖上盛傳AHCI要在Vista底下才能完全發揮,可能是蓋茲幫英呆兒擦的屁股,或者是各家廠商對XP驅動都有點心照不宣)。也許可以試試看。或是乾脆移除nforce的IDE驅動程式(註:名稱雖然這樣打,但是卻是晶片組的儲存裝置驅動程式,同時適用IDE跟SATA)讓作業系統抓為微軟內建的驅動跑看看。

    以上方法試用前請先備份硬碟原有資料就是。必要的時候請趁保固還沒過之前寄回WD原廠去凹良品。沒記錯的話WD在台灣有據點就是,不至於到寄國際郵件的程度。

    回覆刪除